上進的上班族最怕缺了什麼?-《挑戰不可能!麥肯錫都在用的「絕對做得到」思考法》
.
有陣子我很喜歡看麥肯錫公司的顧問寫的工作方法書,就像好萊塢大片一樣。嗯,我指的是拍得好的那種,該讓人認同的有、可以自我鍛鍊的方法有,容易上手而且實用。
這本山梨廣一的絕對做得到思考法,跟其他幾位日本麥肯錫作者(像xxx跟xxx)比起來,舉例講了四個中生代上班族的案例,然後除了方法本身,更多地說明「一般人不是知道方法,但做不到的心理障礙是什麼」,這是我覺得比較有收穫的地方。
很多有良好基礎的公司會習慣性地說「我們的狀況比較特殊」,後半部通常是「所以別人的方法在我們身上派不上用場」,這句話雖然未必有錯,但很快會滑落成「所以無法大幅改變或成長也是難免的」
這本書提到,若能把情境抽象化,很多突破性概念會更具備可移轉性與可延用性。
我把這本書提到的方法分五點分享
1.釐清目的與目標
中文裡面,目的跟目標很容易混淆。可以想成前者是Why,為什麼要做這件事,後者是Goal,要有數字。
山梨廣一提醒我們,遇到新任務,先按耐自己想找解決方案的心,釐清目的到底是什麼,確認你想的夠高階、確認你想的跟你老闆的老闆一樣。心領神會的默契往往不存在。
而目標部分則是要記住,更努力更有效率這種願望不是目標,目標要有數字,永遠可以衡量效果。
2.訂定跳一下的高難度目標(Stretch Goal)
延伸跟延展只差一個字,但效果大不相同。
延伸型的目標挑戰性不夠、不足以讓人使出全力,發揮神奇的力量。延展型的目標則要有足夠大的難度,才能拉出你的腎上腺素與創意。
你說不對啊,平常維持原狀就很喘了,還要我成長10%、甚至翻倍,這不是講幹話嗎?
其實仔細看的話,書中的案例都是「新派任」「新升職」「新併購」「新專案」,可以聚集更多資源的時候。這種時候如果還只提出延伸型的增加3%、5%業績方案,不重新調整做法,就浪費了難得的機會。
但目標也不能亂喊,喊價是老闆的特權,一般上班族還是得實在地根據數字,講出個道理才行。
3.做得到的策略行動方案(Make it)
訂立高挑戰性的目標後,若馬上找行動方案,很容易落入慣性思考「這件事,以前都是這樣做的喔」
一樣的,這種想法也不是完全不行,但要靠跟以前一樣的做法達成更高的目標,你覺得可能性高嗎?
行動方案的重點不是什麼都做,而是根據資源與目標的適配決定優先順序,還有最重要的是什麼不做;所有事都做不會讓你真的不同,只有捨棄一些不做,才會有重點、有聚焦。
書中舉了想要打入甲子園的普通高中棒球隊,到底主軸是一路利用百年一見的天才投手好、還是利用多輪打擊手、保存投手實力與體力到最後幾場呢?給你自己去看。
4.想得跟競爭者不同才有機會(Insight)
麥肯錫思考很有名的「天、雨、傘」,天陰陰的、看起來會下雨、所以帶把傘吧。
看似簡單到像廢話,但 不順著這個順序思考,可能陷入習慣式工作而不自知,結果就是無法利用新機會做發揮,回到舊做法。
例如有人看到,天陰了,就帶傘。但沒檢查雨大雨小、雨下多久,結果遇到傾盆豪雨,雖然帶了傘還是可能被淋到頭頭手手腳腳濕透透。
又例如一樣是知道下雨,但不同的人對的判斷與解讀不同,有人會注意到雨下多久、哪裡下雨、下雨會不會同時出太陽、有沒有冰雹⋯看到的狀況越有獨特性,越有可能形成獨特方案。
還有另一個誤區,只看到「天跟雨」,就耗盡所有力氣,坐等別人當救世主提出行動方案。
山梨廣一提醒我們,只有見解沒有行動方案,是種「優秀病」,特別好發於公司內的高階優秀人員。提醒我們不要陷入不做為的流沙。
5.考慮周詳讓你的提案更打不倒(Dessin)
因為標題是「構型」,我本來以為他要講的是「全局思考」,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,但山梨廣一再次講的不太一樣。
他提醒我們要左右手互搏,每個方案要找幾個正面支持的理由,也要能找出被拒絕的可能性以及應對。想得越多,方案越厚實。
目的先行,SMID(Stretch Goal , Make it, Insight, Dessin)
.
我認為上進的上班族有三怕:
1⃣️怕,沒有機會
2⃣️怕,機會來了沒準備好握不住
3⃣️怕,機會來了你還不認得他
我覺得這本書對後兩點有很棒的提醒與自我訓練,推薦給上進的上班族還有想要有上進上班族朋友的人看喔。